当前位置:首页 > 税收理论研究 > 专家视点

何代欣:论当前税收政策稳增长的发力点与作用机制

2023-05-11 《中国税务》第5期
  近年来,我国税收政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已成为我国稳定经济社会运行、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的重大进展:一是落实落细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我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从2018年的17%下降至2022年的13.8%;二是推动执行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方案,将减免税费与缓缴税费有机结合,全面增强了税收政策的多样性;三是持续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税收调控机制,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宏观、中观与微观环节各层面的调控作用。税收政策在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助力企业纾难解困、兜底民生事业等方面成效显著。
  税收政策如何在经济稳增长中找准发力点、明确作用机制,决定了下一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升、税收现代化迈入新阶段的步伐。一方面,税收政策依然具备实施宏观经济总量调节的能力。这是巨大规模政府收入总量决定的。另一方面,税收政策又能精准直达经济中微观层面,尤其是能够为企业和民众提供直接帮助。这是由于税收工作具有中微观特征,能够切实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应当讲,宏观经济走向和微观主体行为都受到税收政策的直接影响。沿袭积极财政政策推行和进阶的经验,当前税收政策围绕"稳增长"这一2023年中国经济的主线索和中心任务,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考虑。
  不断优化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对提升经济发展动能的支撑作用
  回溯过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财税部门不断优化税费支持政策,让利于民、让利于市场的努力从未停息。2013年至2022年,我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超过13万亿元。同时,通过税收活动调节经济社会运行、维持巩固经济发展动能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我国之所以能连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多年来税收收入稳定密不可分。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累计组织税收收入140万亿元(未扣除出口退税),加上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和非税收入,累计超过187万亿元。从总量环节看,我国税收活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不断加深。税收政策已成为创新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
  稳增长的关键是要为市场主体减负,进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过去数年税收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各级税务部门工作的立足点。如何在财政收支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持续推进新的税费支持政策?笔者认为要有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稳定宏观税费负担,这是稳定经济预期的关键,而稳预期能够给稳增长带来直接的支撑作用;二是坚持面向市场主体提供直接支持,从税费政策宣传、优惠措施落地和纳税服务便利等多角度持续为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负担;三是坚持发掘分析不同税费支持政策组合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利用市场价格机制起效的优势,体现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要科学研判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融入积极财政政策布局和宏观调控政策全局,提升税收在稳增长、促发展乃至打基础中的作用范围和实施效果。
  有效发掘已有退减缓免税费政策对稳就业的促进作用
  稳就业不仅是稳增长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工作要点。2022年,税收政策在稳就业目标任务引领下不断创新,退减缓免税费政策相继出台,实现与就业政策有效配合。数据显示,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按照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上述三项内容均涉及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是发挥税收政策促进稳就业作用的主要发力点。
  从作用机制上来看,税收政策在稳就业方面作用方式相对间接,但重要性较为突出。首先,稳定就业的前提是确保市场主体持续稳定经营。税收政策对于那些吸收就业能力较强、稳岗就业成效较为明显的产业、行业应当持续关注。其次,建立根据经济形势缓缴税费动态调整机制。2022年,我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多种缓缴税费政策,特别是缓缴社会保险费,较大幅度地减轻了相关企业现金流压力。以上政策在延续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动态调整退缓缴税费范围、期限等,令政策部署更加有力、有效。最后,探索税收政策稳就业的常态化机制。解决困难人群、高校毕业生和高龄人群就业问题是就业政策长期面临的重点工作。税收政策应在上述层面做好研究储备,更好服务于宏观调控部署。
  积极实施壮大实体经济的税费支持政策
  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帮助实体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化解经济社会运行中的诸多难题,而且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量研究表明,税费支持政策对激发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鼓励干事创业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税费政策应致力于建立长期支持壮大实体经济的政策体系。首先,重视对创新活动的税费支持力度。不仅要对创新成果实施税费优惠,也要加强对创新过程进行税费支持。其次,建立面向知识产权所有者和团队的税费支持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制度,增加劳动收入在要素收入占比中的比重。最后,探索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税费政策支持方式。应尽快熟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趋势,在确保税收收入和鼓励产业发展中找到最佳位置。
  优先落实扩大内需的税费优惠政策
  依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一方面,要抓住后疫情时代消费扩张的契机;另一方面,要明确扩大内需的主要领域与鼓励方向。事实上,2022年我国内需总量规模仍在继续扩大。尽管遭受疫情冲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到了近12万亿元。我国依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在此基础上,优先落实扩大内需的税费优惠政策有三个要点:一是找准税费优惠在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政策定位。在消费层面,帮助增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支持具有保障和改善特征的居民消费;在供给层面,适当降低新消费场景进入的税费门槛,鼓励部分带动经济增长能力较强的消费活动。二是扩大内需的税费优惠政策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发展阶段和消费水平,允许地方性税费优惠政策的阶段性试点实施,形成差异化的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对养老服务等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消费活动,提供长期税费优惠支持。不仅要从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医护服务等方面来考虑政策设计,而且要对优惠方式、支持期限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着力构建兜底民生的税收政策保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我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这当中,税收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从现代国家的发展规律看,构建兜底民生的税收政策保障体系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找准工作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并按工期贯彻执行。
  一是要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税收政策保障体系的优先工作。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收入分配调节工具的协同起效。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税收政策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税制设计。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税收在支持个人和企业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方面应持续探索。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医疗保障体系将不断完善。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税收政策有必要从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和患者等多角度给予保障和支持。
  2023年税收政策必将在更广范围、更大力度参与宏观调控。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我国税收政策在稳增长、促改革、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阶优化,税收治理和税收现代化的脚步正稳步向前。(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统筹发展与安全的积极财政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